贯彻稳中求进 保持战略定力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的经验成绩,并就如何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行了系统阐述,这对于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探索和顺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加快成长,带动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有力支撑了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检验,是符合实际的。
会议特别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深入学习理解这一精神,并且在实践中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提出。而将其从经济领域提升到治国理政重要原则这样的新高度,是基于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特点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法论。总基调,也是总要求。其中,“稳”是大局,“进”是方向。只有“稳”,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再以“进”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关键是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眼下,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多,国内经济运行面临不少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突出,地区、行业经济走势分化带来较大挑战,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只有坚决落实新发展理念,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着力在巩固“稳”的基础上下功夫,多在积蓄“进”的力量上出实招,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提质增效,才能不断扩大经济向好态势,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好稳中求进,离不开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就是要求我们把握大势、坚定立场,对方向要明确,对纷扰要淡定。心中有数,才能行之有度,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发展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攻坚克难,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还需要历史耐心。“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从来都是改革发展的大敌,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破解难题、清除积弊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更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防止乱折腾、翻烧饼,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我们的宏伟奋斗目标。
中国经济逆势上行引世界叹服
在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决策层为今后一年确定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等改革发展方略,释放了“稳中求进”的利好信息。不少海外专家认为,今后中国经济仍有望延续今年下半年以来的逆势上行态势,在稳定发展中,不断推进结构性变革。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中国经济逆势上行令年初曾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的国际机构叹服。如今,海外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今后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增长奇迹。展望未来,国际机构仍然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标准普尔公司首席全球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说,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只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中国经济未来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日前发布报告,将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由6.5%上调至6.6%,并将2017年增长预期由6%上调至6.3%。报告说,中国经济增长在经历了近几年的放缓后,目前正呈现企稳态势。
美银美林在《2017年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到,中国经济数据企稳,对中国经济“硬着陆”以及人民币贬值的担忧有些言过其实。美银美林全球经济研究联席主管伊森·哈里斯预计,明年中国经济仍会保持稳定增长。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减的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今年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
“金砖国家”概念首创者、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说,中国经济目前正努力从出口驱动型转为消费驱动型,相关数据显示这一转型正在进行。他说:“中国消费增长虽然放缓,但仍以10%的速度增长,消费支出占GDP的份额正在增加,这正是中国与世界所期待发生的。”
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认为,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势头格外迅猛,其规模已超过传统工业且仍在不断增长,这有效对冲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动力的相对不足,第三产业已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正从依靠投资转向消费、从依靠工业转向服务业。更重要的是,过去五年薪资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为个人消费支出增长提供了支撑。
拉迪说,从生产方面看,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从支出方面看,居民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这些因素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在较高的增长水平奠定了基础。
成绩面前也需要看到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展望2017年,全球经济贸易依旧持续低迷,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
奥尼尔表示,未来中国还需要对国内金融市场进行更多改革,特别是信贷系统,在判断什么是“良性信贷”什么是“不良信贷”方面,市场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纳说,在财政制度改革方面,中国的改革“非常成功”。譬如,中国修改预算法就是“中央和地方责任管理的一次重要改进,有利于管控地方债务风险,促进地方债务更加透明”。
除了加快推进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中国还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以更快步伐更深融入世界,并让其他国家享受到更多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
转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