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国制造2025》
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也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中国制造2025》,对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汽车产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新常态下,借助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契机,汽车产业不但可以对当前宏观经济层面保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态势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成为中国制造大步迈向世界强国的载体和标志。
1 《 中国制造 2025》起草背景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是党和国家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
1.1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中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比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和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等。另一方面,越南和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开始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和发达国家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考虑将建立在中国的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并试图利用全球化环境下的贸易规则重构,将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进行低端锁定,阻断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
1.2 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一些新问题和新障碍也随之产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以往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1.3 新技术为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及科技前沿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虚拟化技术、3D 打印、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等环节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跨越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1.4 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已建立起门类齐全和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中国制造2025》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就是力图通过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全面变革,使中国制造业用3 个十年的时间,由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综合实力提升,与世界一流制造强国媲肩。
2 中国汽车工业运行实绩和面临的问题挑战
2015 年,中国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平均每月产销量突破200 万辆,全年累计产销量超过2400万辆。乘用车产销量首次突破2000 万辆。中国汽车年产销量虽然连续7 年雄踞全球之冠,但是汽车普及带来的能源、环境和交通等社会问题却愈发突出,而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汽车市场增速下滑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相继显现。要想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1)对汽车产业在制造强国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缺失清晰、持续的产业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近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依旧不清晰,缺乏系统完整的汽车强国战略。汽车产业政策的不持续性,导致国内汽车市场波动大,企业产能难以适应或出现闲置,加剧了国内市场的低水平竞争。
2)缺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平台与创新体系支撑。目前,中国初步建立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但是由于产业组织结构、企业规模及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对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仍偏弱。此外,目前尚无跨行业、跨领域、跨技术的协调管理机制,难以将全国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
3)传统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薄弱,出口乏力。目前,中国传统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相对薄弱,相关产业链尚不完善,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仍依赖国外,制约了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全球市场的竞争,在海外市场份额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国汽车品牌。
4)市场机制和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完善。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复管理和政出多门等问题严重,特别是车辆准入管理环节,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负担繁重。同时,法治意识有待加强,对竞争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在个别领域“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不利于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和法制保障的产业发展环境。
3 《 中国制造 2025》对汽车工业要求的要素解读
《中国制造2025》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一方面,要全力推动传统汽车企业的转型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好传统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政策的总体指向是,在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加快迈向汽车强国的步伐。
3.1 传统汽车在《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条主线,全面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因此,两化深度融合业已成为建设汽车强国的制高点,也是传统汽车领域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1)要在智能制造方面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汽车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汽车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 重点推动互联网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深化应用。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互联网与汽车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积极发展云制造、众包、众创和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建设一批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
3)全面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周密规划,加快建设适应汽车设计、生产、物流和经营等全价值链条的低延时、高可靠和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建设,提高汽车企业宽带接入能力。要提前布局,组织开发智能控制软件、工业应用软件和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物理系统,为未来汽车智能工厂中设备、产品、服务与人之间的互联提供支撑。
4)要在汽车行业积极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已经选择了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一批制造业企业开展贯标试点。将通过标准和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推动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3.2 新能源汽车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将信息化嵌入其中,因此中国政府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广。2010年6月,启动第一轮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2013~2015年,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继续给予补贴。《中国制造2025》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十二五”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了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39个城市或城市群(共计88个城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9.70万辆,已经建成充换电站3600座,公共充电桩4.90万个。
按照《中国制造2025》部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但要在销量方面取得突破,更要在技术方面赢得先机。围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①研发一体化纯电动汽车平台;②研发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和增程式发动机;③推动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④基于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化汽车产业链建设,突破车联网应用、信息融合、车辆集成控制和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
围绕燃料电池汽车,应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①燃料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等关键材料批量生产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②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提升和工程化水平的研究;③汽车、备用电源等燃料电池通用化技术研究;④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可靠性提升和成本控制技术研究。
3.3 节能汽车
低碳化的核心诉求即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提高节能汽车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和轻量化材料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围绕节能汽车,应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工作:①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滚阻轮胎,车身外形优化设计;②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和涡轮增压等高效率发动机,提高热动能量转化效率;③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高效变速器、节能空调、启/ 停技术和制动能量回收技术的研究优化。
3.4 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是智能化的落脚点,同时也是信息化的有效延伸。在“互联网+”热潮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比如,以长安汽车、一汽集团和吉利汽车等为代表的本土汽车企业在几年前着手研发相关技术的基础上,2015年已有多款国产车搭载驾驶辅助系统后实现量产。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在布局作为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先决条件的高精度地图行业,百度还投身无人驾驶,阿里巴巴则联合上汽集团合作生产智能网联汽车。
《中国制造2025》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部署了阶段性任务,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 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应主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开展研究试点:①基于车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②公交及营运车辆网联化信息管理系统;③装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④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
4 加快推进新时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汽车产业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汽车强国战略。
1)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发挥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加快建设汽车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关键共性重大技术平台、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贯通技术链和创新链。重点突破一批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和瓶颈技术。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多种形式的商业化合作模式,创新供应体系,建立行业共享的汽车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经营数据库。
2)绿色低碳,加快发展。抓住中国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逐步启动的有利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研发,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突破一批支撑电池、电机、电控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续航里程。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继续给予政策支持,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 鼓励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发展。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开发,建立方便快捷的充电服务网络,加快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维修保养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
3)着眼未来,协同融合。促进传统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把握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分享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关注汽车租赁、分时共享和O2O 等商业模式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鼓励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加快汽车生产制造向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型转型,支持整车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产业的创新和深度合作。
4)法规保障,健全体系。健全法制化管理体系,政府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在注重事前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并确保管理程序公开透明,处罚措施严厉。依法依规严加惩处蓄意骗补、油耗排放数据造假、载货车大吨小标、生产不一致和倒卖合格证等行为。通过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提升检测评价能力。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等各类汽车准入管理制度和汽车产品公告制度,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加注技术和设施的相关标准;制定分阶段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目标值标准,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和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
5)开放合作,拓展空间。加强战略设计,统筹规划,树立品牌意识,加快汽车产业走出去的能力建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立足两个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抓住“一带一路”机遇,逐步开拓国外汽车成熟市场。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制定,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新型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标准法规协调。
本文为《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期刊社原创内容